一篇不存在的文献被引用了将近400次!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网 Author 武夷山
作者:武夷山 出处:武夷山科学网博客。
2018年9月27日在邮件中收到比利时情报学家鲁索分享的一篇文章,The mystery of the phantom reference(幽灵引用之谜),作者是英国密德萨斯(Middlesex)大学的Anne-Wil Harzing(安妮-威尔.哈尔钦)教授和荷兰莱顿大学的Pieter Kroonenberg教授。
我曾经介绍过Anne-Wil Harzing编制的“科学、技术与创新元勘”领域的英文期刊清单。
Anne-Wil Harzing和Pieter Kroonenberg发现,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在作者投稿指南中,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该如何标注一篇参考文献:
Van der Geer, J., Hanraads, J.A.J., Lupton, R.A., 2000. The art of writing a scientific article. J Sci. Commun. 163 (2) 51-59. [The journal name can also be found with its full title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s]
其实,这是一篇假想的文献,纯粹是为了举例说明而编出来的,因为如果用某篇真实的文献来举例,似乎就太“高抬”这篇文献了,也不合适。
Anne-Wil Harzing没想到,迄至2017年10月24日,这篇世界上不存在的文献在WOS中获得398次引用!
(图片来源:harzing.com)
Anne-Wil Harzing想追究一下,这是怎么发生的。
她发现,这类引用的将近90%发生在会议文集收录的论文中(博主:一般说,学术期刊的审稿相对比较严,期刊编辑也会对作者的文献著录有一定的审核;相形之下,会议论文集则没有那么多讲究),但也有将近40篇发生于期刊论文中。
那些会议文集的约三分之二属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出版的Procedia会议文集系列。她注意到,Procedia系列被WOS和Scopus双双收录。
她分析说,有些研究人员学术水平有限,发期刊论文有困难,对于被WOS和Scopus双双收录的Procedia会议就趋之若鹜了。
她对于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比较熟悉,就稍微仔细地看了看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系列中引用了那篇幽灵文献的文章,发现其中不少文章从外表看就令人不敢恭维,比如,文章长度不到三页,每一段里只有一句话,英文之差使人不忍卒读,等等。
也许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发现了这些问题,已决定不再出版该系列的会议文集。
进一步,她想看看这些作者是如何引用幽灵文献的。
她假定,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应该比一般的作者要更严谨一些,于是以引用了幽灵文献的398篇文章中被引次数最高的20篇文章(其被引次数都超过10次)为样本。
20篇文章中,能检索到全文的只有12篇。其中有8篇是为了支撑一个说法而引用幽灵文献,但幽灵文献的主题与作者想支撑的说法毫无关联。另有3篇,在文章中任何地方都没有引用幽灵文献,但作者将它列入了参考文献。
最后一篇最奇怪,文章中没有引用幽灵文献,参考文献中也未列入此文献,不知WOS怎么搞的,居然认为这篇文献引用了幽灵文献。
她还注意到,在12篇能检索到全文的文献中,6篇将幽灵文献列在参考文献清单的第一篇,3篇将其列在清单的最后一篇。
于是,她大胆地猜测,恐怕有好些作者将那篇幽灵文献作为模板先粘贴在参考文献清单里,仿照其格式来标注其他参考文献。可是,最后却忘了将作为模板的幽灵文献给删除。
(图片来源:harzing.com)
总之,发生了这种事,不是作者太马虎,就是期刊编辑或会议文集编辑太马虎。
博主:作为文章的作者,我们不敢保证自己的文章有多大创新性,但是,起码的严谨性总该有吧。连起码的严谨、仔细都做不到,就不配做学者。